跳到主要内容

35 六处相应3.4-5

第四 提婆陀诃品

第一 提婆陀诃

尔时,世尊住释迦国名为提婆陀诃之释迦族村。

于此,世尊呼诸比丘曰:‘诸比丘!余未言,所有之比丘于六触处要作不放逸,且诸比丘!余亦未言所有之比丘于六触处不须作不放逸。

诸比丘!彼等比丘乃漏尽之阿罗汉,梵行已立、所作已办、重担已舍、自利已达,尽于生有之缠结,完全已证解脱者。诸比丘!此等之比丘,余不须言于六触处作不放逸。何以故?

彼等之已成不放逸,彼等已能不再放逸。

诸比丘!彼等有学之比丘,未达所愿,以求无上安稳(涅盘)而住者,诸比丘!此等之比丘于六触处,余言要作不放逸。何以故?

诸比丘!眼所识之色,有快意,有不快意,此等快、不快之色,以触彼心,触而不存着于此。因心无执着,则起精进无动,不失正念现前,身体轻安而无狂躁,心住于定,集中于一顶点。诸比丘!余实言观此不放逸之果,此等比丘于六触处要作不放逸。

诸比丘!耳所识之声……鼻所识之香……舌所识之味……身所识之触……意所识之法,有快意亦有不快意,此等快与不快之法,以触彼等之心,触而不存着于此。因无执着于心,则起精进无动,不失正念现前,身体经安无狂躁,心住于定,集中于一点。诸比丘!余实言观此不放逸之果,此等比丘于六触处要作不放逸’。

第二 执着

‘诸比丘!此是汝等之利得,汝等之善利。诸比丘!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。

诸比丘!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地狱。于此凡以眼见色,仅见不乐之色,不见乐色;仅见不可爱之色,不见可爱之色;仅见不喜之色,不见可喜之色。凡以耳闻声……凡以鼻嗅香……凡以舌味味……凡以身触触……凡以意识法,唯识不乐之法,不识乐法;唯识不可爱之法,不识可爱之法;唯识不可喜之法,不识可喜之法。诸比丘!此乃汝等之利得,汝等之善利。诸比丘!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。

诸比丘!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天。于此,凡以眼见色,唯见乐色,不见不乐色;唯见可爱之色,不见不可爱之色;唯见可喜之色,不见不可喜之色。凡以耳闻声……凡以鼻嗅香……凡以舌味味……凡以身触触……凡以意识法,唯识乐法,不识不乐法;唯识可爱之法,不识不可爱之法;唯识可喜之法,不识不可喜之法。诸比丘!此乃汝等之利得,汝等之善利。诸比丘!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。’

第三 不执着

‘诸比丘!诸天及世人乃以色为游园,为色所刺激,因色之变坏、离背、灭尽,诸比丘!诸天及世人乃住于苦。以声为游园……以香为游园……以味为游园……以触为游园……以法为游园,为法所刺激,因法之变坏、离背、灭尽,诸比丘!诸天世人乃住于苦。

诸比丘!如来、应供者、正等觉者,如实知色之生起与灭没,甘味、患难与出离,不以色为游园,不为色所刺激,因色之变坏、离背、灭尽,诸比丘!如来住于安住。’

世尊如是宣说,善逝如是说已,师更言于此曰:

  1. (一)‘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与一切之法,谓可乐可爱又可意,乃有限者。
  2. (二)此等于人天世界以为安乐,此等之所灭,此乃彼等之思苦。
  3. (三)己身灭尽,于圣者虽见为乐,但一切世间之所见,则反于此。
  4. (四)为他(愚者)言乐,而圣者于此则言苦;在他言苦,圣者则知此为乐。
  5. (五)触之法难知,无智者乃惑此,为烦恼所覆者则黑闇,不见者则有盲冥。
  6. (六)善人开涅盘之道,知见之人,于此有光明,熟于大法 之人,则知近于此。
  7. (七)为生有之欲所服者,随行于生有之流者,入于魔王之领域者,则不知此法。
  8. (八)除圣者,谁正知涅盘之道,善知此道而漏尽之人,乃入于般涅盘。

诸比丘!诸天及世人以色为游园,为色所刺激,因色之变坏、离背、灭尽,诸比丘!诸天世人D住于苦。以声……以香……以味……以触……以法……

诸比丘!如来、应供者、正等觉者为…… ’

第四 恶意者(一)

‘诸比丘!凡非汝等之有者,皆当放舍,能放舍者,乃为汝等之利得安乐。诸比丘!何物为非汝等之所有?

诸比丘!眼非汝等之所有,当放舍,能放舍者,乃为汝等得利益安乐。耳……鼻……舌……身……意非汝等之所有,当放舍,能放舍者,乃为汝等得利益安乐。

诸比丘!譬如于此只陀林,人人对于草薪枝叶,或运走,或燃烧,或各随所好而处理。’人人将‘吾等’或运去,或燃烧,或各随所好而予处理。‘汝等有如是之思否?’

‘大德!不也。’

‘何以故?’

‘大德!此非我,此非我之所属。’

‘如是,诸比丘!汝等之眼,此非汝等之所有,当放舍,汝等由于舍此者,乃为利益安乐。耳是……鼻是……舌是……身是……意是非汝等之所有,当放舍,汝等由于舍此者,乃为利益安乐。声是……香是……味是……触是……法是……。’

第五 恶意者(一)

‘诸比丘!凡非汝等之所有者,当予放舍,因汝等之弃舍,此为汝等之利益安乐。诸比丘!何者为非汝等之所有?

诸比丘!色非汝等之所有,当放舍,因汝等之放舍,乃为利益安乐。声是……香是……味是……触是……法是非汝等之所有,当放舍,因汝等之放舍,此为利益安乐。

诸比丘!譬如于此只陀林……

如是诸比丘!色非汝等之所有,当放舍,因汝等之放舍,乃为利益安乐。声是……香是……味是……触是……法是……。’

第六 内因(一)

‘诸比丘!眼是无常。眼生起之因、缘者,此亦是无常。

诸比丘!依无常所生之眼,如何有常住?

诸比丘!耳是……鼻是……舌是……身是……意是无常,意生起之因、缘者,亦是无常。诸比丘!依无常所生之意,如何有常住?

诸比丘!如是见之,有闻圣弟子厌嫌 于眼……更如是证知:不再生来。’

第十 内因(二)

‘诸比丘!眼是苦。眼生起之因、缘者,亦是苦。诸比丘!依苦所生之眼,如何有乐?

诸比丘!耳是……鼻是……舌是……身是……意是苦,意生起之因、缘者,亦是苦。诸比丘!依苦所生之法,如何有乐?

诸比丘!如是见之,有闻圣弟子厌嫌 于色……更如是证知:不再生来。’

第八 内因(三)

‘诸比丘!眼是无我。眼生起之因、缘者,亦是无我。诸比丘!依无我所生之眼,如何有我?

诸比丘!耳是……鼻是……舌是……身是……意是无我。意生起之因、缘者,亦是无我。诸比丘!依无我所生之意,如何有我?

诸比丘!如是见之,有闻圣弟子厌嫌 于眼……更如是证知:不再生来。’

第九 外因(一)

‘诸比丘!色是无常,色生起之因、缘者,亦是无常。诸比丘!依无常所生之色,如何有常?

诸比丘!声是……香是……味是……触是……法是无常。法生起之因、缘者,亦是无常。诸比丘!依无常所生之法,如何有常?

诸比丘!如是见之,有闻圣弟子厌嫌 于色……更如是证知:不再生来。’

第十 外因(二)

‘诸比丘!色是苦,色生起之因缘者,亦是苦。诸比丘!依苦所生之色,如何有乐?

诸比丘!声是……香是……味是……触是……法是苦,法生起之因、缘者,亦是苦。诸比丘!依苦所生之法,如何有乐?

诸比丘!如是见之,有闻圣弟子厌嫌 于色……更如是证知:不再生来。’

第十一 外因(三)

‘诸比丘!色是无我。色生起之因、缘者,亦是无我。诸比丘!依无我所生之色,如何有我?

诸比丘!声是……香是……味是……触是……法是无我。法生起之因、缘者,亦是无我。诸比丘!依无我所生之法,如何有我?

诸比丘!如是见之,有闻圣弟子厌嫌 于色……更如是证知:不再生来。’

提婆陀诃品第四(终)

此摄颂:

    以提婆陀诃    执着不执着

    恶意者有二    依因而有三

    乃至内外二

第五 新旧品

第一 业

‘诸比丘!余说新旧之业,业之灭尽,以达业灭尽之道。且谛听,当善思惟,余将宣说。

诸比丘!以何者为旧业?眼是所作为、所思念、所感觉之旧业之所成。耳……鼻……舌……身……意是所作为、所思念、所感觉之旧业之所成。

诸比丘!此称之旧业。

诸比丘!以何为新业?诸比丘!于如何之业,如今于身、于语、于意所作者,诸比丘!此称为新业。

诸比丘!何者是业之灭尽?诸比丘!凡任何由身业、语业、意业之灭尽而触解脱者,诸比丘!此即称为业之灭尽。

诸比丘!以何者为达业灭尽之道!

此乃八支圣道,即: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是。

诸比丘!此者称为达业灭尽之道。

如是,诸比丘!我为汝等说旧业、说新业、说业之灭尽、说达业灭尽之道。

诸比丘!凡求利益,具有慈悲之师,而为弟子垂慈悲者,我为汝等已作毕。

诸比丘!当于此等之树下,或于此等之空屋行禅思,诸比丘!不为放逸,后日即无所悔。此乃我为汝等之教诫。’

第二 有验(一)

‘诸比丘!我为汝等说涅盘(成就)有验之道,且谛听,当善思惟,我即说之。诸比丘!何者为涅盘(成就)有验之道?

诸比丘!于此,有比丘见眼是无常,见色是无常,见眼识是无常,见眼触是无常,见凡缘眼触所生之受,或乐、或苦、或非苦非乐,亦皆是无常。

耳是……鼻是……舌是……身是……意是无常。见法是无常,见意识是无常,见意触是无常,见凡缘意触所生之受,或乐、或苦、或非苦非乐,亦皆无常。

诸比丘!此即彼达涅盘(成就)之道。’

第三 有验(二)

‘诸比丘!我为汝等说涅盘(成就)有验之道,且谛听……诸比丘!以何者为达涅盘(成就)有验之道耶?

诸比丘!于此,有比丘见眼是苦,见色是苦,见眼识是苦。见眼触是苦,凡见缘眼触所生之受,或乐、或苦、或非苦非乐,此亦皆苦。

见耳是……鼻是……舌是……身是……见意是无常,见法是无常,见意是无常,见意触是无常。凡缘意触所生之受,或乐、或苦、或非苦非乐,见此亦皆是无常。

诸比丘!此即彼达涅盘(成就)有验之道。’

第四 有验(三)

‘诸比丘!我为汝等说涅盘(成就)有验之道,且谛听……诸比丘!以何者为涅盘(成就)有验之道耶?

诸比丘!于此,有比丘见眼是无我,见色是无我,见眼识是无我,见眼触是无我,凡见缘眼触所生之受,或乐、或苦、或非苦非乐,亦是无我。

耳……鼻……舌……身……意……

诸比丘!此即彼涅盘(成就)有验之道。’

第五 有验(四)

‘诸比丘!我为汝等说涅盘(成就)有验之道,且谛听……诸比丘!以何为涅盘(成就)有验之道?

诸比丘 !汝等如何思惟于此:眼是常住耶?抑无常耶?’

‘大德!此是无常。’

‘凡物之无常,是苦耶?抑乐耶?’

‘大德!是苦。’

‘凡物之无常、苦而变坏之法,以‘此是我所,此是我,此是我之我。’如是认识否?’

‘大德!非是。’

‘色是常住耶?抑无常耶?’

‘大德!是无常。’

‘眼识是……眼触是……凡缘眼触所生之受,或乐、或苦、或非苦非乐,亦是常住耶?抑无当耶?’

‘大德!是无常。’

‘凡物之无常,是苦耶?抑乐耶?’

‘大德!是苦。’

‘凡物之无常、是苦而变坏之法,以‘此是我所,此是我,此是我之我。’如是认识否?’

‘大德!非是。’

耳是……鼻是……舌是……身是……意是……

‘诸比丘!如是见之,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,厌嫌于色,厌嫌于眼识,亦厌嫌于眼触…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,或乐、或苦、或非苦非乐,亦厌嫌此。因厌嫌而离欲……证知:不为如是再生。

诸比丘!此即彼达涅盘(成就)之道。’

第六 内住

‘诸比丘!当修此无内住、无师范之梵行。

诸比丘!住于有内住、有师范 之比丘,是苦而不安稳,住于无内住、无师范之比丘,是安稳于安乐。

诸比丘!住于有内住、有师范之比丘,如何为苦而不安稳耶?

诸比丘!于此有比丘,以眼见色、有忆念、有志望,为结缚之缘,于彼起诸恶不善法,此等住彼之内心:‘于彼之内心,住于诸恶不善之法,’因此称为内住。此等亦轨示于彼:‘诸恶不善之法、轨示于彼,’因此称为有师范。

诸比丘!复次有比丘,以耳闻声……以鼻嗅香……以舌味味……以身触触……以意识法而有忆念、有志望,为结缚之缘,彼起诸恶不善法,此等住彼之内心:‘彼之内心、住诸恶不善法,’因此称为内住。此等亦轨示于彼;‘诸恶不善法、轨示于彼,’因此称为有师范。

诸比丘!如是,住于有内住、有师范之比丘,是苦不安稳。

诸比丘!如何是住于无内住、无师范之比丘,是安稳于安乐耶?

诸比丘!于此有比丘,以眼见色,有忆念、有志望,结缚为缘之诸恶不善法,于彼不起,此等不住于彼之内心:‘彼之内心,不住诸恶不善法,’因此彼称为无内住。此等亦不轨示于彼:‘诸恶不善之法,不轨示于彼,’因此彼称为无师范。

诸比丘!复次,有比丘以耳闻声……以鼻嗅香……以舌味味……以身触触……以意识法,有忆念、有希望,结缚为缘之诸恶不善法于彼不起,此等不住于彼之内心:‘彼之内心,不住诸恶不善之法,’因此称为无内住。此等亦不轨示于彼:‘诸恶不善之法,不轨示于彼,’因此称为无师范。

诸比丘!如是,住于无内住、无师范之比丘,安稳于安乐。诸比丘!修 此无内住、无师范之梵行。

诸比丘!住于有内住、有师范之比丘,是苦而不安稳者。住于无内住、无师范之比丘,安稳于安乐。’

第七 何功德

‘诸比丘!若外道偏行者等,如是问于汝等:‘诸朋友!于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,有何功德耶?’诸比丘!彼如是问汝等,应如是释答此外道偏行者。

‘朋友等!为苦之了知,于世尊之处修梵行。’

然而诸比丘!若外道偏行者之徒,如是以问汝等:‘为苦之了知,于沙门瞿昙处修梵行。其苦者为何耶?’彼若如是问者,诸比丘!对如是之问汝等,应如是释答此外道偏行者等。

‘朋友等!眼是苦,为知此苦,于世尊之处修梵行。色是苦,为知此苦,于世尊之处修梵行。眼触 是苦,为知此苦,于世尊之处修梵行。……缘意触所生之受,或乐、或苦、或非苦非乐,亦是苦也。为了知此苦,而于世尊之处修梵行。

朋友等!为了知此苦,而于世尊之处修梵行。其苦即此。’

诸比丘!彼如是问汝等,应如是释答此外道偏行者等。’

第八 有因由耶?

‘诸比丘!有依因由 之比丘,不依信,不依爱好,不依传闻,不依因由之论辩,不依乐着于推理玄想,证知:‘生已尽、梵行已修、所作已办、不为如是再生。’如是因由对他释答耶?’

‘大德!我等之法,当以世尊为根本……’

‘诸比丘!有因由、依因由之比丘,不依信,不依爱好,不依传闻,不依理由之论辩,不依乐着于推理玄想,以‘生已尽……不来生。’对他作如是释答。

诸比丘!有依因由之比丘,不依信用,不依爱好,不依传闻,不依理由之论辩,不依乐着于推理玄想,而以‘生已尽……不再来生。’如是向他作释答,其因由者何耶?

诸比丘!于此有比丘,以眼见色,或内有贪、嗔、痴,知:‘我内有贪、嗔、痴;’或内无贪、嗔、痴,知:‘我内无贪、嗔、痴。’诸比丘!比丘以眼见色,或内有贪、嗔、痴,知:‘我内有贪、嗔、痴;’或内无贪、嗔、痴,知:‘我内无贪、嗔、痴。’诸比丘!此等之诸法,或依信而知耶?或依爱好而知耶?或依传闻而知耶?或依因由之论辩而知耶?或依乐着于推理玄想而知耶?’

‘大德!不然,依此等之任何亦不得知。’

‘诸比丘!此等之诸法,非依智慧可知见耶?’

‘大德!诚然。’

‘诸比丘!此乃其因由,依此因由之比丘,不依信用,不依爱好,不依传闻、不依理由之论辩,不依乐着于推理玄想,以‘生已尽……不再来生。’如是释答于他。

诸比丘!复次有比丘,以耳闻声……以鼻嗅香……以舌味味……以身触触……以意识法,或于内有贪、嗔、痴,知:‘我内有贪、嗔、痴;’或内无贪、嗔、痴,知:‘我内无贪、嗔、痴。’诸比丘!比丘以意识法,或于内有贪、嗔、痴,知:‘我内有贪、嗔、痴;’或内无贪、嗔、痴,知;‘我内无贪、嗔、痴。’

诸比丘!此等之诸法,或依信而知耶?或依爱好而知耶?或依传闻而知耶?或依理由之论辩而知耶?或依乐着于推理玄想而知耶?’

‘大德!不然,依此等之任何亦不得知。’

‘诸比丘!此等诸法非依智慧可知见耶?’

‘大德!诚然。’

‘诸比丘!此为其因由,依此因由之比丘,不依信用,不依爱好,不依传闻,不依理由之论辩,不依乐着于推理玄想,以‘生已尽……不再生来。’如是释答于他。’

第九 诸根

尔时,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……

坐于一面之彼比丘,白世尊曰:‘大德!所称:‘诸根具足,诸根具足者。’大德!几何为诸根之具足耶?’

‘比丘于眼根若见生起、坏灭而住,则厌嫌于眼根,于耳根……于鼻根……于舌根……于身根……于意根若见生起、坏灭而住者,则厌嫌于意根,因厌嫌而离欲……于得脱,有得脱之智慧,证知:生已尽、梵行已住、所作已办、不为如是再生。

比丘!以上为诸根具足也。’

第十 说法者

尔时,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……

坐于一面之彼比丘,白世尊曰:‘大德!所称:‘说法者,说法者。’大德!如何为说法者耶?’

‘比丘若为眼之厌嫌、为离欲、为灭尽而说法者,此足以称为说法比丘。比丘若为眼之厌嫌、为离欲、为灭尽而履行者,此足以称为法随法行之比丘。比丘若依眼之厌嫌、依离欲、依灭尽,无取着得解脱者,此足以称达现法涅盘之比丘。

比丘若为耳之厌嫌……鼻之……舌之……身之……意之离欲、为灭尽而说法者,此足以称为说法比丘。比丘若为意之厌嫌、为离欲、为灭尽而行者,此足以称为法随法行之比丘。比丘若依意之厌嫌、依离欲、依灭尽,无取着而得解脱者,此足以称为达现法涅盘之比丘。’

新旧品第五(终)

此摄颂:

    业四之有验    无住何功德

    有因由诸根    以依说法者

    此等称为十

此品之摄颂:

    安稳者世间    居士提婆诃

    此依于新旧    谓第三五十